市場真的飽和了嗎?會不會你對市場的解讀是錯的呢?每次只要有人跟我說:「我想做什麼什麼生意,但是我覺得市場飽和了,而且太多人做了!」
那我就會開玩笑說:『你可以去做3奈米製程啊!全世界只會有一家公司跟你競爭,那就是台積電!』。你真的認真了解過市場嗎?
市場沒有飽和,只有取代與重新分配
很多人喜歡說:「我覺得XX市場太飽和了。」通常這不是沒對市場做過研究,不然就是懶惰、不用心。
你想想,為什麼很多網紅藝人只要紅了,他就會去開飲料店、開餐廳、賣衣服,這幾項哪個不是到處是。為什麼他們不去選擇難度較高的市場,而是這些大眾市場?
原因很簡單:因為大眾需求,更容易讓市場重新分配市場份哦。
許多人在創業或經營過程中常常感嘆,市場似乎已經飽和,競爭激烈,難以突破。然而,事實是,市場從來沒有真正飽和,只有取代和重新分配顧客的過程。不論行業多麼擁擠,顧客的需求和選擇總是處於變動之中。
人每天都要吃三餐,重點只有「吃哪間?」
人們每天都要吃三餐,差別只在於他們選擇吃哪一家餐廳、要吃大餐還是小吃。這個「吃哪間?」就是需求變動與市場重分配的時機。
這種選擇反映出的是消費者在不同時期的需求和心態轉變。同樣的道理應用於所有市場,顧客的需求、習慣和消費行為並非固定不變,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些因素會發生變化,從而影響他們的消費決策。
人們的思維方式、習慣和消費行為會隨著生活經驗、社會環境和個人需求的變化而改變。
舉例來說:
某位顧客可能在過去與A公司成交,因為當時A公司的產品符合他的需求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顧客的需求改變了,或是他發現了B公司提供的產品更能解決他的問題,這樣的轉變是很常見的。這並不代表市場上的需求變少了,而是需求被重新分配到了更能滿足顧客當前需求的企業。
因此,市場的所謂「飽和」只是表象,關鍵在於如何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,並抓住那些正在重新考慮選擇的顧客。只要能持續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,你就能在這場顧客重新分配的過程中脫穎而出。
關注市場的需求,而非市場的競爭者
這一段請仔細看:
「如果你都只關注產業競爭者 那你永遠都會會覺得市場很擠很飽和,但如果你專注在顧客的需求上,你就會發現市場其實還很大、且還有很多需求沒被滿足。」
而且隨著科技發展,
以前沒有的需求,未來會產生新需求。
以前沒有的問題,未來會產生新問題。
如果你發現你生意漸漸變差了,你以為是市場飽和了。其實更有可能是你都沒有進步,你漸漸被取代了。
你對市場的錯誤認知,來自你對市場不熟與大企業營造的假象
許多創業者和中小企業主在進入市場時,常常感覺到市場競爭激烈且無法突破,這種錯誤的市場認知往往來自兩個方面:
一是:對市場的實際情況缺乏足夠的了解;
二是:被大企業刻意營造的市場形象所誤導。
首先,對市場不熟悉是許多新進業者常見的問題。他們可能沒有深入研究市場的實際需求、競爭環境和消費者行為,只靠表面新聞來做決策。這樣的情況下,許多人誤以為市場已經飽和或某些領域已無法進入。
事實上,市場需求是動態的,不同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需求產生,這需要創業者深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變化,從而發現新的商機。
其次,大企業往往會透過強大的曝光手段來塑造一個「門檻高、競爭激烈」的市場壟斷形象。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他們的市場地位,並使潛在競爭者望而卻步。
這些大企業透過廣告、行銷和品牌塑造,營造出市場已經被他們牢牢掌握的錯覺。實際上,大企業的操作模式通常較為僵化保守,無法靈活應對細分市場的需求變化,這反而給了靈活的小企業和創業者以切入的機會。
大企業為了壟斷市場,會放棄較小的需求與賽道
大企業在擴展其市場份額的過程中,往往專注於滿足廣泛且高利潤的需求,以確保能夠覆蓋最大的消費群體並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益。
但是為了保持市場壟斷地位是有相對代價的,這些大企業通常會選擇放棄較小且細分的需求與賽道,因為這些市場相對較小,難以為其提供足夠的利潤回報,且管理和運營的成本相對較高。
在追求大規模市場的過程中,大企業的目標往往是效率和標準化,這意味著他們傾向於集中資源在能夠最大化產出的領域上。
因此,針對少數人群或小眾需求的產品或服務,並不符合他們的商業模式。這種策略讓大企業能夠降低成本,保持在主流市場的競爭優勢,但同時也為中小企業創造了機會。
這些未被滿足的小需求和細分賽道,對於靈活、專注的小型企業和創業者來說,反而是黃金機會。中小企業可以透過靈活彈性的運營方式,精準地服務這些被大企業忽視的客戶群體,並利用高度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來建立品牌認可度和忠誠度。
大企業為了鞏固壟斷地位,選擇忽視較小的市場需求,而這也正是中小型企業快速成長和擴展的機會所在。專注於這些細分市場的企業,能夠利用靈活性、創新和客戶關係,贏得競爭優勢。
未來,是將產業進一步細分領域需求與賽道的時代
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,未來的商業趨勢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於產業的細分和專精。大規模、通用型的產品或服務將難以滿足日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,企業若想在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,必須深入探索更具針對性的細分領域,專注於滿足特定族群的需求。
這種「賽道」細分的趨勢已經在許多行業中顯現出來。
無論是食品、零售、科技還是服務業,成功的企業越來越專注於精準鎖定某一特定群體的需求,並根據這些需求來提供高度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。
例如:
在美食市場中,不僅有傳統餐飲業,還興起了針對特殊飲食需求的細分市場,如無麩質、素食、健康餐食、重口味等。
隨著消費者對個性化、專業化的需求增長,企業必須進一步將自身的產品和服務「細分賽道化」。企業需要找準自己在產業中更具體的定位,深入了解特定族群的需求,並為他們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。這不僅能幫助企業在競爭中找到獨特的優勢,還能形成穩定且忠誠的客戶群體。
未來的企業不必再與所有競爭對手爭奪同一片領域,而是應該在小而專的賽道上發揮自身的專長。
先訂受眾,再創造商品或服務滿足並鞏固特定需求
在現代商業環境中,成功的企業不再是先研發產品,再尋找市場來銷售。相反,更有效的策略是先確定目標受眾,了解他們的痛點與需求,然後根據這些需求創造商品或服務。這種「用戶思維」的模式能更精準地抓住市場機會,並鞏固與受眾之間的緊密關係。
產品思維:先製作產品/服務,再找客戶來塞
用戶思維:先確認明確受眾與需求,再製作產品/服務
當企業從受眾出發,首先分析消費者的行為模式、喜好和痛點,就能夠清晰地了解市場上尚未被滿足的需求。透過對受眾的深度洞察,企業能夠設計出具針對性的解決方案,這不僅能提高產品的市場適應性,還能加強受眾對品牌的依賴度。
此外,當企業鎖定特定族群後,再持續為他們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,能夠有效建立起長期的客戶關係,並強化品牌忠誠度。當顧客感受到他們的需求被完全理解和滿足時,這些顧客將更容易成為品牌的長期支持者,甚至自發幫助品牌進行口碑推廣。
這樣的策略可以避免許多「產品思維」導致的策略弊端,例如推出一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產品,導致資源浪費或市場反應冷淡。因此,先明確受眾,然後為這些受眾量身打造產品或服務,是一種更有效、更具競爭力的市場策略,也能幫助企業更快建立穩固的市場地位。
與其擔心市場飽和,更該擔心市場胃納量太小
許多人在創業時,常常擔心市場已經飽和,難以進入。
然而,比起市場飽和,更應該關注的是該市場的「胃納量」是否足夠大,也就是市場的需求容量。害怕競爭,而去做一個市場太小的項目是很可怕的!
即使一個市場看似競爭激烈,若其需求廣泛且多樣,反而有許多細分機會。
但是如果市場本身需求有限、成長空間小,企業即使再努力,也難有足夠的利潤和成長空間。因此,深入了解市場的需求規模,找尋未被滿足的空間,比擔憂市場是否過於擁擠更為重要。